Thursday, June 9, 2016

介绍

此篇汇集了佛教经典和咒文的资料, 加上一些大德法师的讲经说法,从而使人对诸佛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,並让人们有研读佛经的兴趣和习惯。

佛教经典從二千五百年前流传至今,历久弥新,直指人生的煩惱根源,提出解脫之道。 读经是「闻、思、修」的第一步「闻」,诵读佛经之外,還需要了解其经义, 揣摩其思维,  熏闻其正確的知見,学习諸佛菩薩德行,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為, 及身体力行。 读经就像一把开啟智慧的钥匙,让我们学习諸佛菩薩的悲智愿行,然后可以活用佛法,指引人生旅途,事业发展,人缘相处,家庭融洽的方向。

~~~ 自皈依法、当愿众生、深入经藏、 智慧如海。

愿以此功德
回向诸众生
解脱三界苦
皆发菩提心

佛教经典缘起

佛教经典,统称;藏经,俗称;佛经,也叫《大藏经》,一般由经藏、律藏、论藏三部分组成。 “ 经藏”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,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。“律”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。“论藏”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。

释迦牟尼佛(世尊)涅槃之后,弟子为能维持佛陀所传的教理,由弟子摩诃迦叶主导,选拔五百位弟子代表,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召开佛典的编集大会,称为“第一结集”或“五百结集”。 经藏、律藏有此而成;

- 经藏(sūtrapiṭaka)、
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,由侍奉世尊 25 年的阿难(多闻第一)诵出,经大会认可确立。《阿含经》即为经藏,《阿含经》有四大部,即《长阿含、中阿含、增一阿含、杂阿含》,又称四阿含,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资料,尤以《杂阿含经》的更重要,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。

- 律藏(vinayapiṭaka)、
即毘奈耶,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,佛陀入灭后,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结集,由持戒的优波离(持戒第一)背诵戒律,一日诵一律,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法,经大会认可确立。汉传佛教以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与《僧祇律》三者为主流,而其中又以《四分律》最为人所接受。《四分律》与《五分律》共百条,故又称为百众学。

- 论藏(abhidharmapiṭaka)
后来用以解释佛经的著作称为论。南传佛教称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,即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和涅槃法。论藏成立于西元元年前后(距今约2000年前),此时佛教已由“初期佛教”进入“部派佛教”。部派的分裂,造成异说纷起,部派成立各自的论典。

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的《论藏》一共有七部,称为“上座部七论”:《法集论》、《分别论》、《界论》、《人施设论》、《论事》、《双论》和《发趣论》。北传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藏基本组成包含“一身六足”:《集异门足论》、《法蕴足论》、《施设论》、《界身足论》、《识身足论》、《品类足论》、《发智论》。

三者合称三藏,或三藏十二部经。十二部经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,亦称十二分教,即长行、重颂、孤起、譬喻、因缘、无问自说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广、论议、授记。

三藏也指大藏经,尤其是南传佛教的巴利文大藏经。佛家高僧精通经、律、论三藏者,称为三藏法师;精通经藏(各种经文)者,称为经师;精通律藏者(讲戒律),称为律师,精通论藏(明示教法)者,称为论师。

佛教经典形式

每一部经的正文,都可分出三分: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

第一、序分: 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。
在序分里边,具足六种成就。 这六种成就;
1. 信成就 - 「如是」就是信成就──如是之法;佛所說的经,即是「如是」。

2. 闻成就 - 「我闻」是闻成就,是阿难亲耳闻的,「如是我闻」這四個字,是佛將要入涅盘的時候才指示的。

3. 时成就 - 「一时」是时成就,那麼這個时候,为什么不說某年、某月、某日、某时呢?只說「一時」呢?因为这个日历,国家与国家的这种年、月、日、時不是全都一样的。

4. 主成就 - 「佛」是主成就,佛是說法之主,  就如有一位讲师。

5. 处成就 -  如「舍卫祇树给孤独园」是处成就,就是說法的场所。

6. 众成就 -  如「与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大阿罗汉」是众成就, 也就是听经的出席者。

那麼有這六種成就,所以這部經典是可以相信的。

第二、正宗分: 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。

第三、流通分: 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,希望后人把它推而广之,扩而充之,就像水流一样,流到任何的地方去,通达十方。

這个序分,就好像我们人的脑袋一样,有一个头。正宗分,就比喻我们人的一个身体,正式的身体。流通分,就比如我们这个两足,可以走路,可以行动。

佛曲